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美田利华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AD):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广场办公楼A座3201室

电话(TEL): 0512-68073328
传真(FAX): 0512-68073338
邮编(PS):215011
Email:hr68073328@126.com

集团动态

IVAxNI ART|印象澳门——澳门艺术生态考察(上篇)

发布时间:2022-06-15 浏览:201

  

前两天回学校开题,遇到美丽的学姐正好也回去戴博士帽,约了好好庆祝。某晚,学姐在宾馆房间备好了酒菜,我们仨席地毯而坐,聊学习、人生、论文写作、择业一直到凌晨一点多......学姐是极努力且有目标的,对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她说“西南的成都于目前来说是最适合我的”,于是在戴完博士帽后就直飞成都开启了她的学术第一站,在那里她有了一份高校的工作和一批她喜欢的朋友,还与朋友一起创了“IVA艺术”公众号,她的初衷是想建个真正能够对话和讨论艺术的平台,同时实践她成为真正学者前100万字的原创写作。


     选择澳门作为自己美术学研究学习的起点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我很早的认知里她就是中西文化的桥头堡,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其实何止是油画,澳门有太多的东西文化交融的第一了,第一部汉英英汉字典《华英字典》是马礼逊在澳门编纂的,第一本用木刻雕版印刷的《圣经》.......


     可大多数人对澳门的印象就是“赌场”,所以往往谈澳门色变,谈澳门即赌。可对于在澳门整整浸渍了一年,用脚丈量完了几遍澳门的每条街巷、每座教堂的我来说,一直就有一种想为澳门正名的念头。其实何止澳门的艺术生态厚实丰满值得期待,她的美食、她的人文,都是东西文化碰撞融汇成的独一无二的经典,并渗透进澳门人生活的每个细节,就像澳门有葡国人和"土生葡人”,“葡国菜”和“土生葡菜”,后者自然完全是从MACAU生长出来的,带着温情和一股特有的原生力量。今天看到学姐整理出的澳门的艺术生态,共同的心愿是我们都想从艺术的视角来谈谈真实的澳门她所包孕的过往历史和当下,期待着多一个人能多一分了解真实的澳门,并多一份力量去关注她,解读她的内涵过往。借转载学姐的原创文章《艺术现场|澳门艺术生态考察》,重新认识澳门的多元和美丽!写在前面,抛砖引玉。


高琪

2022.6.12晚



 【导言】15至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加速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心的中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借助于臻于成熟的远洋技术,1514年葡萄牙人远赴亚洲与明朝政府的通商,同时也标志着早期中西之间绘画交流的开始。澳门——作为西方绘画进入中国版图的第一站,因其地缘的历史也成为中西方绘画艺术互相影响的重要通道,明代万历七年,随商船而来的意大利耶稣会教士罗明坚给中国人带来了有记录以来最早的西方圣像画,此后利玛窦于1582年抵达澳门,携带了3件圣像画传福音给明神宗(尽管据苏利文在《中西方艺术的交汇》一书中所述,利玛窦实际上并未有机会“参拜”万历皇帝,而是仅仅对“龙椅”行了应尽之礼)。此后,海上丝路的逐渐繁荣,随着远洋轮船陆续来澳的历代西方传教士、商人、旅行者们,从不同程度上对澳门早期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澳门地区也首先翻开了中西文化互融互鉴的历史,无论是修设教堂、增设教会学校还是培养本土画师,从历史遗存来看,它们作为对澳门地区早期艺术形态的存在证明,为研究澳门早期艺术生态提供了具体史料。澳门最初是葡萄牙商人的栖身之地,之后随着商贸的发展,用于记录生活的绘画艺术很自然地出现,并成为摄影到达中国之前东西方之间重要的信息传递,直至我们今天视为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图像文献,这就是与澳门历史有关的文明世界。


     关于澳门早期(本篇限于澳门回归前)艺术生态的考察,主要聚焦于以下4个方面:

(重要提示:以下为多图模式)




  



   教堂的修建不仅是宗教文化的体现,它同时也是涉及建筑、绘画及雕塑艺术的艺术综合体。澳门本岛和路环(现在已与凼仔岛填海连接并称“路凼”)均林立着各种尺度和规模的大小教堂,而澳门地区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保留“堂区”概念作为行政区划分的地区之一,譬如“花地玛堂区”、“花王堂区”、“圣方济各堂区”等7个堂区。


     大部分观众在视觉上极为熟悉的“圣保禄教堂”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三巴牌坊”,始建于1602年,并于1637年建成,它的前身是修建于16世纪晚期的“圣保禄学院”。建成后几经火灾,并己经重建。最后一场大火发生于1835年,焚毁严重,只留下了圣保禄教堂的前壁,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到澳门旅游观光打卡的“大三巴牌坊”。这几乎是澳门最重要的教堂代表,除此以外的大型教堂还有主教座堂(也称作“大堂”),玫瑰堂(也称玫瑰圣母堂),圣老楞佐堂(又称风顺堂),圣安多尼教堂等。这些教堂一部分通体采用灰色的石质地外立面,一些则通体为黄色、绿色或者白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外立面装饰。这些教堂几乎都是砖石结构,内部通常以木质为主,不同时期建造的教堂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有些是巴洛克风格与东方风格的融合,有些则是罗马式与东方风格的融合。而教堂内部,陈设的圣像雕塑,也分为石质与木质,大部分教堂内部都陈设了宗教绘画,较早期的则还有壁画——如东望洋山上的圣母雪地殿殿内壁画。


  据记载,欧洲油画首次登陆中国及首次在中国本土绘制正是在澳门地区,这些作品主要是圣像画。1582年,科拉·尼阁老·乔瓦尼(Cola Nicola Giovenni)与利玛窦和另外4位传教士同船到达澳门,他们除了随身携带用于传教事业的铜版画、小幅的油画或蛋彩画,除此之外,大尺寸的祭坛画及壁画则是由他们及培养的画师就地绘制,乔凡尼在澳门为圣保禄教堂画了一幅《救世主》祭坛画,这就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画的第一幅油画。除了圣像画以外,早期来澳门画家还绘制一些澳门本岛的时景,如现藏于香港艺术馆绘制于1598年的《澳门全图》(狄奥多·德·布里,荷兰人)。这类绘画具有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特点,虽然绘画技术与当时的欧洲大师水准相差甚远,但新的绘画媒介和新的绘画语言却为澳门及中国内陆地区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觉感受——中国学者姜绍书在《无声诗史》(1720年印行)中记载:“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其端严媚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 耶稣会善于运用绘画及雕塑装饰教堂,传教士们开设学校培养中国信徒学习西画并为宗教服务,如乔凡尼的两位中国弟子尼雅谷与游文辉。他们部分习得西方绘画的基本造型技法,但仍有部分则因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呈现出中西艺术融合特殊气质。


      由于海上丝路的逐渐繁荣,经由澳门抵华的商旅在贸易往来中,还与本土艺术家在18世纪到19世纪末期间的200年中兴起了经常被简单称之为“外销画”的艺术类型。“外销画”种类不仅包含油画这种西方传统的艺术形式,还包含水彩画、玻璃油画(镜子画)、布面油画、通草纸画、版画、屏风画、瓷盘画、木板画等。从现存欧美各地及中国粤港澳地区的诸类美术博物馆的藏品来看,外销油画大约可分为肖像画、港埠船舶画、风俗画以及风景画等四大类。最早的关于中国外销画的西方文献出版于1761年,记录了1745年一位法国人在置办货物时发现的一幅来自中国的镜子画,孔佩特在《中国贸易(1600-1860)》中认为18世纪初中国的南方口岸便有外销艺术出现。作为外销物品之一的外销油画,早期以玻璃油画为主,后期转向布面油画,其中还涉及了一定数量的象牙底油画。卡尔·克劳斯曼在《中国外销装饰艺术:绘画、家具与珍玩》中对外销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海运装船的货单中的画单及大量现在仍然存世的此类绘画作品进行研究,认为数量庞大的绘画从广州和澳门流出,被运往欧洲及美国。外销画几乎成为澳门早期艺术生态中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外销画保存最多的机构,除此以外还有美国的皮博迪美术馆,以及香港艺术馆、广东十三行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银川当代美术馆等。

     在18、19世纪抵达广州、澳门、香港的西方艺术家也不在少数,如随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的职业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乔治·钱纳利,还有约翰·韦伯、威廉·哈金斯、罗伯特·埃利奥特等几十位,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乔治·钱纳利(1774-1852)钱纳利于1791年7月正式入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1825年9月自印度抵达澳门,1852年在澳门去世,并被葬于澳门白鸽巢前地的基督教公墓。他在中国生活了约27年,大多数时间往返于澳门与广州之间,也曾在香港短暂居住,既绘制港埠风景画也为许多名人留下了重要的肖像作品。定制肖像画是他最初生活的主要来源,他同时为中国人和来华的欧美人作画,由于良好的专业基础使他笔下的人物画造型准确,颇具神韵受到富裕商人圈子的欢迎,如为广州著名的行商伍秉鉴和卢茂官绘制的肖像画。


     清六家的吴历(号墨井道人,1632-1718)也因其特殊人生经历与澳门有了直接关联。他早年间长于神职人员来往,并于1681年计划随柏应理神父到罗马觐见教皇,因此他抵达澳门做随船赴欧洲的准备。但最终因为种种因素导致计划未能实施,便在澳门生活了5个多月,并与1682年在澳门加入耶稣会,受洗名为西满·沙勿略。他在澳门不仅作画,还著有《三巴集》(三巴即圣保禄教堂)其中收录《澳门杂咏》30首,均与澳门生活有关,于1682年离澳在江浙一带传教,逝于上海。澳门艺术博物馆在2018年9月策划了“渔山春色——吴历逝世三百周年书画特展”,该展是吴历最大最全面的艺术展,集中展示了吴历及其师友作品84件/组。从吴历的部分作品来看,他的绘画虽仍专笔墨,但也受到西画极大影响,呈现出中西兼具的水墨画风。


     除此以外,在20世纪前来澳门旅居的艺术家还有:1818年中国画家张宝(1763-1833)坐船来到澳门访友,绘制了版画《澳门远岛》;1655年尼霍夫(荷兰人),他作为荷兰外交使团成员,从澳门游行北京,绘制了大量的淡彩画,关于澳门的如《澳门群岛在望》;1793年英国马格尔尼使团来华随行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绘制了多幅澳门的港埠风景图;进入19世纪来澳门的画家还有如约翰·韦伯(英国画家)、罗伯特·埃利奥特(英国画家)、奥古斯丁·博尔杰(法国画家)等。这些艺术家以画笔以不同角度,不同媒介、不同艺术风格描绘了20世纪澳门的山海景观,商业景象,市民生活等内容,以图像记录作为澳门艺术生态早期的历史证明。